案例名称:通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作者简介:
张欢欢,女,1988年8月,助教,价值情怀教研室核心课程《大学生公民人生教育》负责人。该课程2020年9月份获批校级混合式教学改革第一批试点课程,2021年1月入围校级“金课”培育课程,2021年12月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立项。以该课程为例撰写论文《民办高校双院制模式下通识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路径探析-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同时荣获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和河南省2024年度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优秀论文奖。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基本情况:“大学生公民人生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本门课程共设16个学时,1个学分。
课程特色:以“中国魂,民族情”为核心,打造通识教育有情怀的课程。以“核心课,信息化”为载体,培养具有中国智慧和文化的学生,增加课程内涵,延展学生体悟空间。
设计理念:
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为目标开展课程思政课程。
设计思路:
首先要确定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目标是聚焦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目标是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在逐一的确定每个章节的单元目标。接下来是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操、道德情操和奋斗精神。本课程以先进人物、新闻报道、故事与案例为思政载体,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理论阐述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行设计。
实施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化的教学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公民道德、人生价值、人际感情、人生的幸福与价值、家国情怀等等问题,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教育大学生要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
二、结合章节
章节章节 | 思政切入点 | 思政目标 | 思政元素 |
1.公民权与人权教育 | 西方人权发展的局限性 |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的地位 | 爱国主义、民族自信 |
2.公民道德教育 | 人我关系中的道德与报偿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认同感 | 家国情怀、专业认同、奉献精神、道德情操 |
3.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 公民责任的内容 |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与担当 | 爱岗敬业、责任担当 |
4.公民心理教育 | 疫情下的全民心理健康 |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意识 | 民族自豪感、开拓精神 |
5.公民人生教育 | 人生幸福的哲学 |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 理想信念、专业认同 |
6.家国情怀与人生价值 | 四史故事中的人生抉择 | 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念 | 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爱国主义 |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公民知识,及公民责任、公民道德、公民人生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要使用公民知识,观察社会,理解生活,以公民角色参与校园及社会生活,独立思考。
基本素质:运用公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得大学生对新时期公民应具备基本素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案例意义
一改传统教学单纯知识讲授的弊端,仅仅通过单纯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抽象、学习容易失去兴趣,所以通过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元素,通过巧妙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热点话题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实施
首先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进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三个具体目标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爱国主义、道德情操、专业认同。
在确定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后,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选择好的思政教育载体。坚持课程育人的理念挖掘思政元素,以“家国情怀”为引领,深度挖掘了其他隐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奋斗精神、爱国主义、道德情操、专业认同等。建立了人物资源库、案例资源库、中国故事资源库,涉及到的思政载体有:校友人物、医学领域院士领军人物到“四史”故事的载体。本课程前六节内容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两节为实践课程。那么我们前六节中将思政元素与各章节进行了深入的融合,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比如:以医学领域院士领军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以我们身边熟悉的校友:郝莺歌为思政切入点培养学生责任担当与专业认同。
并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素质。以书院通识实践课:时政公开课和我与祖国共成长深化学生的爱国教育、增强家国情怀。
时政公开课中,紧密结合书院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通识,以实践课为抓手,通过微宣讲、微视频、微展示等形式,讲好党的理论政策、党史团史国史、青年榜样故事,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我与祖国共成长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一段段动人的演讲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充分展现。
本课程教学设计对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构思组织,在课前,教师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在线研读学习。课中教师引导主动探索思考,通过课堂授课、情景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在课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及参考资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本课程的思政活动设计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开展比如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提问答疑等各类思政活动。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六、教学考核评价
评价办法:本章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本课程中的所有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评、作业、讨论均在线上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中以分组任务的形式进行。
互相评价:在课程思政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开展互评量化评分(组内和组间),其中教师评价占40%,组内评价占30%,组间评价占30%。
过程考核:每章节均包括随堂测试、作业、讨论和互评分数,过程考核分数中随堂测试分数占40%,其他占60%。
综合考核:本课程最终考核要综合期末成绩+线上平时成绩,期末成绩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线上平时成绩既是所有章节的过程考核分数,最终考核成绩为:期末成绩(50%)+线上平时成绩(50%)。
七、案例反思
每章节的课堂设计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进行。主要是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方式,通过小组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积极性。
课前线上准备
课中课堂
课后作业与讨论
学生反馈
该课程在2021年12月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立项。但是因为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在进行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理论上课程设计已经成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把握还不到位,有待加强。
2.该课程目前教师资源不充足,目前仅仅一名老师在负责本门课,需要加强本核心课程师资的配备。
3.课程思政案例库的资料有待进一步充实,将中原文化资料丰富起来,增加对中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