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大赛、换装比拼、趣味派对、春日来信、阅读分享......”为丰富书院学生社区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宿舍、和谐校园,近日,精诚书院在学生社区精心组织了“Rainbow周末”社区特色活动,下面一起来康康橙宝们的精彩时刻吧!
一、家乡情节,方言逗秀
方言是地域文化之根,寄托着当地人民最深刻的情感认同。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方言文化魅力,了解到各地方的风土人情,4月8日一场“趣味方言大赛”在书院悦享空间如期举行。
本次大赛分为“仨瓜俩枣”、“涛声依旧”、“只有老乡”和“妥妥范儿”四个队伍。活动内容分为方言绕口令、家乡童谣和身临其境三个环节。在比赛过程中,各队选手努力听辨各地方言,抢答声此起彼伏。在别开生面的家乡童谣环节,“只有老乡”队以一首《有个小孩不时闲儿》进行家乡童谣展示:“......一会儿胁呼买炮仗,一会儿又要甜秫。”引发周围阵阵欢笑,将比赛氛围推向高潮。活动的氛围被推向高潮。经过激烈角逐,“仨瓜俩枣”队以微弱优势夺得比赛冠军。
2022级医学影像学李贺闻同学感慨到:“方言寄托着乡情,承载着乡愁,更表达了我们对家乡独特的存在方式。本次活动在为同学们带来快乐之余,也激发了大家对方言文化的热爱和家乡的思念。”
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世挂念,在一声声乡音中本次大赛圆满落幕。
二、华服邂逅,梦回古韵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4月9日,精诚书院于书院园区举办“华服邂逅,梦回古韵”换装展示。
一首《爱如火》充满激情的开场舞拉开换装展示的帷幕,选手们分为三组展示作品,她们用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在场的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汉服、旗袍、洛丽塔.....”精美的妆容和华丽的服饰,极富时代特色,又蕴藏着深厚文化,使比赛高潮迭起。
本次换装展示是从古风到民国再至中国风与西方潮流的结合,既展现出精诚学子的设计天赋,又展示大家乐观向上和青春活力精神风貌。
“古代诗词中的服饰,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鲜衣怒马;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的雍容华贵。这些诗词穿透了岁月的时空,跨过时间的长河,我们有幸在此时此地与古代的服饰邂逅,是文化的交融,也是思想的碰撞”2020级医学影像技术侯佳丽说。
三、共沐书香,“寓”见美好
最是书香能致远。4月9日下午,精诚书院于党员活动室举行以“共沐书香,‘寓’见美好”读书分享会,书院30余名学生参加。
分享会中,学生们通过PPT,演讲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心得体会。“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功利,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小王子》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珍惜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2022级医学影像学常名扬说道;接着,2021级医学影像学李欣蔚向大家分享了《云边有个小卖部》,她从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和文化讲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此次读书分享会学思结合、生动有趣、向美而生,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与见闻感受,通过分享超越自我,找到相互学习的目标。
四、趣味运动,乐游派对
敞开心扉,让阳光走进心灵。4月15日,精诚书院于风雨操场举办“橙橙乐游”趣味派对,本次趣味派对分为“你比我猜”、“两人三足”“夹乒乓球”和“真心话大冒险”等四个环节。
“开赛啰!”园区内,随着一声哨响,参赛小组已分别到位。同学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在“两人三足”游戏中,同学们奋力前行,各组合两人搭着肩,揽着腰,携手前行,奋力奔跑。“加油!加油!……”现场观众纷纷加油打气。热闹的场面、紧张的氛围、急切的心情使个别组合乱了阵脚,有的组合摔倒后经短暂的调整后又继续前行;有的组合配合颇有默契,跑得飞快,把对手远远地抛在身后……
在“你比我猜”“夹乒乓球”和“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中,大家全力以赴,通力协作,在游戏中感受温馨和快乐。
此次“橙橙乐游”趣味派对的举办,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小游戏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在酣畅淋漓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营造了齐心协力、积极奋进的书院氛围。
五、纸短情长,语霏心韵
春日来信,一传温熙。4月15-4月16日,精诚书院在园区开展“纸短情长,语霏心韵”信件盲盒活动,同学们纷纷参加。
“一听说这个活动,我第一时间就参与了,有些事情想要找人倾诉,用信纸和明信片写下一段段充满能量的语句和一句句充满善意的祝福,或是在明信片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碎片,或是分享自己喜欢的歌词与句子,在书写完毕后将其投入信箱,与陌生人的信件和明信片进行交换,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解压方法。”2021级医学影像学李卓澄说。
两天下来,小小的信箱里共投放和领取了267封信件, 信纸两端的同学在彼此或温暖或伤感的文字里感受着青春的味道。本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得以舒缓,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和友谊,以更好的状态迎接美好的校园生活。
据悉,一直以来,精诚书院围绕书院通识教育和育人初心,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党建引领、全员服务、学业支持赋能学生成长,不断构建学生社区全景图,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米”。